編者按:
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自2019年12月開館以來,一直秉持“語匯世界👨🔧,言聚全球”(Words, Worlds)的立館理念,致力於彰顯世界語言多樣性🏄♀️,匯聚全球知識🫄🏻。為全面開展人文交流☝🏿👌🏻、科普教育和學術研究👋🏽,本欄目推出“藏品博覽”專題,聚焦世界語言博物館展品,陸續推出館藏科普系列文章,以展陳世界語言多元面貌,向全球公眾講述世界語言文字故事4️⃣。
在上一期的藏品博覽中我們一同了解了神秘的費斯托斯圓盤:
本期推文我們將以圓盤上的符號為起點👦🏽,重走古希臘文字的演變之路。
一❤️、青銅時代
公元前3000年,愛琴海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克裏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是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大文明。克裏特文明是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450年出現在克裏特島上的一種早期青銅文明,又被稱為米諾斯文明。克裏特文明時期出現了希臘最早的文字💃🏼,即線形文字A。
早在19世紀🧑🏻🦱,德國考古學家海因裏希·謝裏曼(Heinrich Schliemann)就已開始了對古希臘文化遺跡的挖掘。1900年,英國考古學家🦹🏽、牛津大學博物館館長亞瑟·伊文思(Sir Arthur John Evans)在克裏特島北部的克諾斯山崗下發現了一座近似於《荷馬史詩》中所記載的米諾斯王的宮殿,並在該王宮的西部發現了一個貯藏著兩千多塊泥板的房室,其中許多泥板上都刻有文字🈸。考古學家們根據出現的時序與形式將文字分為了A、B兩種。其中,線形文字 A 的數量較少🍉,人們還沒能完成對它的解讀,只能推測出它的使用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450年。
邁錫尼文明則起源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它上承克裏特文明,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文明,線形文字B或為該文明使用的主要文字🧑🎄。與線形文字A相比😦,線形文字B的分布範圍則更廣♋️,除了克裏特島還廣泛存在於邁錫尼等地區。線形文字B是音節式的,它繼承並發展了線形文字A,形成了約89個表示音節的字符與260個表意字符🧘🏿。公元前12世紀左右,隨著邁錫尼文明的衰落,線形文字B也從歷史中消失,直至1952年,英國學者邁克爾·文特裏斯(Michael Ventris)才成功破譯了這一古老的文字🧛🏼。
二、古風時期
公元前8世紀左右㊗️,希臘進入古風時期,該時期中希臘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並完善了自己的含有元音和輔音的字母體系。
在蘇美爾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礎上,西亞地區的腓尼基人創造了表音文字。大約在公元前 850 年至前 750 年,希臘人以22個腓尼基字母為基礎,編製出了沿用至今的希臘字母。
腓尼基字母只有輔音,且從右向左寫🧑🎤,但由於在希臘的語言體系中元音較為發達,所以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世界上最早的包含元音的字母表由此誕生👷🏽♀️。同時因為希臘人的書寫工具是蠟板🔺,前一行從右向左寫完後順勢從左向右寫🧙🏼♂️,即所謂的 “耕地式”書寫方式。在進一步的演變過程中,字母的書寫順序統一為左向右⛈,字母的方向也隨之發生顛倒。
腓尼基字母
耕地式書寫方式示意
目前學界關於希臘字母何時出現尚未得出統一的結論,有學者推測其出現約在公元前8世紀🧔♀️,也有學者認為更早一些。在伯羅奔尼撒半島邁錫尼廢墟出土的“涅斯托耳杯”上所雕刻的銘文是第一批流傳下來的希臘文字。公元前750 年至前 700 年,陶器上首次出現了使用希臘字母寫的一行詩歌。
迪 匹 隆 陶 瓶 獎 杯(Dipylon Inscription, 約 公 元 前 740 年)
其上的銘文是希臘最古老的文字樣本之一
三🗂、古典時期與希臘化時期
古典時期🙅🏿♀️,希臘字母已日趨成熟,使用的書寫材料種類豐富,包括泥板、石頭或陶土器皿等。[i]隨著莎草紙的普及和希臘化時期羊皮紙的發明,希臘字母的形體逐漸向規範的書寫體方向發展🤸🏽。
文字的成熟與規範促進了文字的使用與流傳,我們今天仍能看到該時期的諸多文獻🧑🎤🧑🏻🏭,如篆刻於公元前5世紀早期的《格爾蒂法典》,涉及希臘1300年歷史的《帕羅斯碑》和古希臘哲學家著作的手抄本等。
格爾蒂法典
亞裏士多德《雅典政製》的紙草文本
從費斯托斯圓盤上神秘的符號出發,我們縱覽了希臘文字發展歷程,它博采眾長以為己用🦵🏿,對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今世界上通用的拉丁字母和東歐斯拉夫地區使用的西裏爾字母都源自希臘字母,它也融入了醫學♚、數學👸、物理、天文等多個學科領域🧑🚒😥,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顧欣.希臘字母的起源與發展[J].裝飾,2014(09):41-43
郝際陶.漫談古希臘的文字[J].大眾考古,2018,(9): 26-31
Murray O. Early Greece. 2nd Ed.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
尼爾斯 J. 在大英博物館讀古希臘.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張哲.破解線形文字 在希臘找到西方文明的源頭[J].國家人文歷史,2020,0(6):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