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自2019年12月開館以來,一直秉持“語匯世界 言聚全球”(Words,Worlds)的立館理念🧏🏻♂️,致力於彰顯世界語言多樣性🏅,匯聚全球知識。為全面開展人文交流、科普教育和學術研究🏋🏻♀️,即日起,本欄目擬推出“藏品博覽”專題,聚焦世界語言博物館展品,陸續推送館藏科普系列文章🧚,以展陳世界語言多元面貌,向全球公眾講述世界語言文字故事。
移動支付廣泛普及的今天🙎🏿,或許很少有人再攜帶現金。但在歲月長河中逐漸成熟的貨幣文化,依然值得我們用心了解和體會。
拿出一張熟悉的人民幣👴🏼,你能辨認出哪幾種文字,是否知曉每種文字的起源和特點🧑🍼,又能否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文字背後所蘊含的人文意義?
請帶著這張紙幣👂,讓我們一起了解它的前生今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人民幣作為國家法定貨幣,與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民幣上使用少數民族文字🎺,對於促進民族團結,方便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生活,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在貨幣上采用少數民族文字的傳統由來已久,如西夏、元、清諸代的錢幣上就分別鑄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滿文。目前我國已發行了五套人民幣,票面上除采用漢字外,也曾先後采用過蒙🧙👠、維、藏、壯四個設有自治區的少數民族的文字。(除了海南說回輝話的部分回族,回族同胞以當地漢語方言為母語,通用漢文👌🏻,歷史上曾采用波斯-阿拉伯字母記錄漢語西北方言,稱為“小兒錦”。)
在解放戰爭勝利前夕,華北👈🏻、西北、山東等幾大解放區已連成一片👊🏻。為了適應新形勢需要🌋,中共中央於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同時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票面文字以漢字和阿拉伯數字為主👳♂️,個別版本印有維吾爾文和蒙古文🙈。
第一套人民幣5000元蒙古包券(印有蒙古文)
第一套人民幣500元瞻德城券(印有維吾爾文)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適應國民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中國人民銀行1955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各面額票面上均采用了維、蒙🧗🏼♂️、藏文三種少數民族文字。
第二套人民幣1元票面
(上為漢文🛌🏻,下為蒙古文,左為維吾爾文,右為藏文)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 年4月15日開始發行,該套人民幣在票面上增加了壯文👨🏻🎤,並將各少數民族文字重按蒙、藏☃️、維、壯的順序排列🐋。
第三套人民幣5角票面
(從上至下依次為: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及壯文)
第四套人民幣於1987年4月27日開始發行,是首次將盲文印在票面上的一套人民幣☝🏿。
第四套人民幣部分票面所印的盲文
盲文數字圖示
199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也正是我們目前正在使用的這套人民幣。它包含漢字🧑🏿💻、拼音👰🏽♂️、阿拉伯數字、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以及盲文共8種字符🦽📅。
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票面
(攝於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
人民幣上的四種少數民族文字均為這些民族的通行標準文字👨🏽🚀。按類型劃分🪞,都屬字母文字🏋🏿🐶,共同的祖先為原始西奈字母。它是現今世界上通行的字母文字最古老的源頭,至今仍然沒有完全破譯。
原始西奈字母的石刻
人民幣上的文字·蒙古文
蒙古文是蒙古族使用的文字。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討乃蠻之時✍🏿,乃蠻掌印官畏兀兒人塔塔統阿雖然被俘😢,卻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許其忠於自己國家的行為,命他掌管蒙古的文書印信💯,並教授太子、諸王“畏兀字”(即回鶻字母)以書寫蒙古語,蒙古人至此時便采畏兀字以記錄蒙古語。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聘請西藏喇嘛八思巴另製八思巴字🥞,作為元朝的官方文字🤽🏽。雖然詔令屢下,當時的蒙古人仍然喜歡使用回鶻式蒙古字母💁🏼♂️,八思巴字遂轉用作轉寫他族語音🎹。至明朝取代元朝後,八思巴字便罕有人使用了,蒙古人仍以回鶻式蒙古字母為正宗。
用傳統蒙文書寫的“蒙古”一詞
16世紀蒙古信奉佛教👼🏋🏻,廣譯遍傳佛經🐥,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16、17世紀之交🤗,為蒙古之文藝復興,也改進了之前書寫蒙古語的部分缺失。此時引入許多藏語👸、梵語的內典用語🤾🏽,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辭匯。1587年🛫,喀喇沁翻譯者阿尤希固什為了便於轉譯藏、梵語音🚈,修改舊有字母🕰,創製了“阿禮嘎禮字母”🪞➝,該字母系統可以表達所有的藏、梵語語音,以及諸蒙古語所沒有的輔音簇🥞🤸🏼♂️。此時部分古語便棄而不用,學界稱呼此時的書面蒙語為“古典蒙古語”🙋🏽♀️。目前😗,我國蒙古族則仍采用傳統蒙古文🦈🫅🏽,而蒙古國則受蘇聯影響采用西裏爾字母💅🏿。
人民幣上的文字·藏文
據藏族史記載🧑🏿🏫,藏文為7世紀圖彌三世菩紮參照梵文字體創造的,是今天藏族人民所通用的文字。
藏文佛經
藏語文字屬婆羅米系的元音附標文字,輔音用字母表示並自帶默認元音a,其它元音通過在輔音字母的上下左右添加符號來表示📔。這種寫法跟梵語中a/ā音尤其多有關🦕,比如印度兩大史詩😿,一部是《摩訶婆羅多》,用梵語念就是Mahābhārata🏌🏼♀️;另一部《羅摩衍那》😥🤺,用梵語念是Rāmāyaṇa。
自7世紀起製定的藏語正字法仍維持至今,而語音在這千年間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也就導致各地藏語的口語均與書面形式有較大差異,如著名的問候語“紮西德勒”(基於拉薩話發音)在藏文中應寫作bkra shis bde lags(威利轉寫)。不過,書面語的統一性仍然可以維持🚙,藏語社會目前的情況與白話文運動之前的漢語社會非常類似——盡管各地說著不同的漢語方言,但可以通過統一的、且繼承先秦語法的文言文來維持書面統一。
人民幣上的文字·維吾爾文
維吾爾族歷史上曾使用過突厥文、回鶻文等,後改為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察合臺文🙍🏽。就源頭而言,記錄阿拉伯語的阿拉伯字母與拉丁字母書寫體系有兩點很大的不同:第一,阿拉伯字母是從右向左書寫的;第二,阿拉伯字母只寫輔音和長元音,短元音用附加符號表示,且一般不用寫出,屬於輔音音位文字(abjad)。不過,後來維吾爾文有些“離經叛道”🍪,將原本的半元音字母改造後用於表示元音🫠,即維吾爾字母實則是和拉丁字母相同的“全音位文字”(alphabet),不需要讀者來主動填充文字中缺失的元音。
用維吾爾文書寫的“維吾爾語”一詞
阿拉伯字母在伊斯蘭世界廣泛傳播,主要有兩條道路⛓😷:一路往西傳播到北非🏄🏽;另一路往東先到波斯(今伊朗),然後是印度西北部和今天的巴基斯坦🐇,以及中亞地區,最後傳到新疆,特別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北兩側的綠洲城市。這一路上📦⚄,從伊朗的波斯語🪕、阿富汗的普什圖語⚅、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到新疆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盡管各民族語言差異巨大6️⃣,但受伊斯蘭文化影響,都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作為文字。
1959年,我國維吾爾族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1964年經國務院批準推行,後被廢止👯,恢復使用阿拉伯字母→。
人民幣上的文字·壯文
壯文最早是南宋時由壯族祖先利用漢字的形、聲、義及上下偏旁構成的方塊字,1955年改為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字母🙆🏿♂️,1957年由國務院批準推行🙅🏿♂️🧑🏿🦳,通稱“老壯文”🔼;1982年刪去了26個基礎拉丁字母以外的附加字母,通稱“新壯文”(如下圖)。所以👩🔧,第三套人民幣開始采用的壯文為新中國成立後創製的新文字。
一段壯文材料及其中文譯文
全世界範圍內跟壯文這樣🧑🏼💼,遠離歐洲卻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比比皆是👩🏽🦲🖥。首先👵,隨著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殖民拉丁美洲,英國人殖民北美、大洋洲和東部、南部非洲,法國人殖民西非等一系列活動👀,文字就連同人群、文化和語言一起被帶了過去。其次,很多沒有文字的民族👸🏼,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住民、北美洲原住民⛹🏻♂️、太平洋上的南島人等等,也都采用了由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最後,一些原來語言有文字的國家,比如土耳其、越南、阿塞拜疆,都改用了拉丁字母。今天,拉丁字母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字母系統,也是唯一一種在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都有被當作官方文字使用的書寫系統。
人民幣上的文字·盲文
1987年4月🕡,第四套人民幣發行,這是盲文在人民幣上的首次露面。
經過廣泛的意見征集,並經中國盲文協會認可🏄♀️🦹🏽,第五套人民幣盲文面額標記設計形式與第四套人民幣有所不同🚵:其盲文面額標記均在票正面右下方♡🫂;同時,表示阿拉伯數字“0”的三點簡化為拐角符號“┛”。
100元人民幣上的盲文
看到正面的漢字,我們會想到東亞的漢字文化圈。翻到背面,蒙古文是粟特文的後代在歐亞草原上傳播的縮影;藏文是婆羅米系文字和佛教向北傳播的一站👩🏿🚀🥖;維吾爾文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西亞🙎🏼♂️、北非和中亞傳播的見證者👨✈️;而壯文是世界範圍內文字拉丁化的產物。
現在你再看一眼手中的人民幣,它還是原來那張只代表面值的紙幣嗎?
與青銅、食物相比🏌️♀️,文字帶有更強烈的文化屬性。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但文字史不止是工具的歷史,記錄誰的語言🧑🏿🌾,記錄什麽內容👵🏿,分享給誰看🐹,都是文字史的一部分🚵🏽。它也不僅僅是文字的歷史,而總是跟宗教經典、科學藝術™️、商業契約🍳、行政文書、教育考試製度等緊密相伴。
這小小的一張人民幣,或許就是你指間纖薄的一片微縮宇宙。紙幣是國家的名片,我們手中的印有多民族文字的人民幣👨🏻,不僅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民族平等和關愛殘障人士的政策,更是國家有效貫徹落實這些政策的有力憑證。
參考文獻
[1]金博.人民幣上象征民族團結的少數民族文字[J].金融博覽,2019(06):19.
[2]梁黎.人民幣上的少數民族文字[J].中國民族,2009(Z1):36-37.
[3]張慶.淺談人民幣上少數民族文字的意義[J].廣西金融研究,2005(S2):58-59.
[4]朱秋田,呂乃濤,周傳芳.人民幣紙幣上的文字研究[J].中國錢幣,2014(03):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