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文研 | 【講座回顧】歷史中的大與小——如何給普通人講歷史
2023年12月1日,上外校友、著名作家馬伯庸受邀為耀世娱乐師生帶來以“歷史中的大與小——如何給普通人講歷史”為主題的講座🤕,他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分享了歷史敘事技巧✮,通過列舉豐富案例走進了歷史的切面👩🚀,見微知著,管中窺豹,充分探討了當代人著眼歷史的可能視角🪈。
“講故事”的妙用
講座伊始🦵🏻,馬伯庸用自身經歷生動展現了“講故事”的技巧對於有效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提出文化交流有時不單單在於語言,也在於講故事的能力。正如《人類進化史》一書中提到,講故事讓大腦中同敘事有關的區域被激活,因而通過講故事傳遞的信息比其他途經傳遞的信息更便於人們記憶。
接著♗,馬伯庸用兩個例子說明了如何給普羅大眾講故事。首先是敦煌的經卷🎥,正面是晦澀難懂的經文𓀁,翻轉過來卻是一個手繪的小人👨🏽🎤。遙遠的經書刹那間因為一個無聊到畫畫的古人而變得親切可愛👸🏽☎。第二個例子是一張廢棄的《蘭亭集序》,因為兩個筆跡失誤而棄筆,恰如大學生的論文寫到一半因電腦死機前功盡棄。盡管古今所處的時代環境大相徑庭,人性的相通卻消弭掉時間的距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鳴🧔🏿♂️。
同一份思念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家喻戶曉的詩句反映著遠行遊子共同的牽掛。玄奘年少離家,遠至天竺取經🤹🏿♂️,功績斐然,四十年後老來還鄉,發現親人皆亡🔮,家裏只剩下一位老姐還在世。父母的墳前,精通佛法的一代高僧痛哭流涕(“追惟平昔情不自寧”)。馬伯庸曾經在西安把玄奘的故事講給外地來打工的編導朋友,對方聽完便急切地想要給家人打電話🤰🏽。高僧玄奘和當代普通人在此刻都成為了有血有肉的人🎎,古今中外對於親情的眷戀,不外如是。
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簡中,有兩封歷史記錄最早的平民信件🕺。其中的一封的作者是老二黑夫,簡單問候母安後,黑夫開門見山向母親要錢和夏衣✋🏻👨🏼💼。另一封則是三弟驚的家書,同樣是開口向家裏要錢,連說三個“急”字,缺錢程度可見一斑👨🦽。馬伯庸戲稱,“這代表了兩代大學生(向家裏要錢)的風格”。這樣兩封看似平平無奇的家書,結合其從大哥衷的墓穴中發掘出,和兩人從軍的背景,不難推測出一段遲遲未歸的服役以及背後家人苦苦等待的煎熬🤹🏿♀️,更可想象出秦朝無數平民家庭的心酸。古有一將功成萬骨枯🚣🏿♀️,而僅是這樣“兩骨枯”就足以令聞者落淚。
因此馬伯庸指出🚖,只有找到古人與現代人的情感連接,歷史故事才能真正傳達給千年後的我們👮🏼♂️。
不普通的歷史
馬伯庸隨後分享了在南越王宮博物館見到的兩個竹簡。兩棵北方胡棗樹被編上序號🧑🏻🏫,配以果實數量的信息。做下這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的人是南越王趙佗,秦始皇時期作為將領攻打南越🦸🏿🍮,秦滅後建起南越國🙎♀️,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享年103歲,一共統治嶺南81年🤽🏿♂️。一生豐功偉績🤽♀️,政治權謀無數,在一批棗樹前也僅僅是一個飽經滄桑🍣、遠離故土(恒山郡,在今河北省)👷🏻♂️、寂寞無聊到用棗樹慰鄉愁的老人。
銘文磚是刻有文字的城磚,由黏土和泥混合而成,送去燒製前磚匠可在其表面刻畫🧑🏼,多出現於漢代。在馬伯庸的講述下,一塊塊磚就是一個個磚匠的“樹洞”🫴🏻:有的寫著不知所雲的口頭禪“是是是”👷♂️;有的抒發著苦悶情感(“為將奈何吾真愁惶”“掩辛間五內若傷何所”)👃🏻;有的題詩一首🤛🏽,記錄一代“996社畜”對工作的抱怨。而曹操宗族墓地磚銘中,有一塊磚豪邁地寫出📟:
王復,汝使我作此大壁🉐,徑冤我🔳,人不知也。但摶汝屬😋,蒼天乃死👍🏻👩🚒,當搏……
——建寧三年📎,公元170年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在黃巾起義喊出這句口號的14年前,有一位普通的磚匠早已刻下積壓的不滿,而被壓抑的民憤或許在彼時已得到積累,東漢末年不斷被激化的社會矛盾早已滲透在諸多角落。
另一塊磚則書寫了截然相反的願望:
姓朱江乘人居上描大歲庚子晉平吳天下太平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撤江乘地名⬜️。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天下之時,這位姓朱的普通人始終保留東漢人的身份認同。數十載三國戰亂人生,伴著隨時被卷入戰場的擔憂,最終等來“寧為太平犬”一朝得願的欣喜。厭倦戰爭,也許不只是一個人的心理,而是千萬個和朱某一樣的老百姓的願望。馬伯庸表示🎺,民心所向🍬,人心斯至,正是千萬個普通人的共同願望匯成了歷史江河,滾滾向前,正是他們詮釋了三國亂世從何而來,因何而終。推動文化交流的關鍵不光在於講好一個個故事,也體現在用何歷史觀看待問題,即站在人民史觀的視角把握歷史潮流的不變本質。
講座最後的問答環節,在座師生就講座內容與閱讀經歷提問,馬伯庸對相關問題一一解答💅,作為主講人,他指出對於歷史的解讀不免主觀推斷,作為寫故事的普通人更應著力於文本的說服力;作為與會同學的學長,他鼓勵同學們不忘對中華文化的本能渴望,保持對於世界的好奇心,加深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並用自身就業經歷現身說法🚟,希望同學們發揮優勢專長,找到自己的定位;作為歷史愛好者和寫作者🐈⬛,他提到歷史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理解也是歷史本身的樂趣所在,人生體驗才是我們理解歷史的素材來源。他也表示👷🏻,自己將保持真誠的初心繼續書寫🚢,在芸芸眾生中找到共鳴的讀者。
兩個小時的講座在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此講座為紀念耀世娱乐校史館🚴🏻、世界語言博物館開館四周年系列活動之一,關註微信公眾號“上外檔案校史博物”了解更多系列活動信息🧔🏿,更有精美的博物館文創獎品等你來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