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耀世娱乐檔案館🤹、校史館、世界語言博物館自建館以來,一直致力於檔案和校史,以及中外語言的收集、整理⚀、保護和展示工作🧹。董必武曾曰“典讀訓誥,寶之無佚。只字片言,亦所珍惜。”為進一步研究上外檔案文獻🧑🏻🚀🙅🏻♀️、延續上外文脈精神、推動中外文化交流,2021年推出“耀世蘭臺文博”系列講座,聚焦檔案和文博理論的建構與發展、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傳播,匯聚知名專家學者,傳承大學精神和文化基因🤹🏿♀️,創建新理念、新思想🗂、新精神的前沿和資政襄政、立德樹人🧛🏻♀️🍆、繁榮學術的陣地🤭。相信該系列講座將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拓展我們的學術視野。
講座題目
數字人文與新文科
主講人
馮誌偉教授
講座時間
3月31日14💁🏼♀️:00-15🌓:30
講座地點
線下:世界語言博物館多功能廳
(* 線下參與講座互動答疑,還可獲得博物館精美文創獎品!)
線上騰訊會議 ID:281-201-621
內容簡介
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又叫做人文計算(Humanities Computing)或人文科學中的計算(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它是使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來研究傳統的人文科學的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它的產生與發展得益於計算機科學和數字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科學領域的普及應用。本講座介紹數字人文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說明數字人文與新文科的關系🚴♂️🔀。
主講人簡介
馮誌偉🤹🏿,1939年生👨👨👧👦,中國計算語言學最早的開拓者之一,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北京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兩次研究生畢業,20世紀70年代首次測出漢字熵為9.65比特,為漢字多八位編碼提供了語言學支持。法國留學時師從國際計算語言學學會第一任主席Vauquois🙎♀️,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把漢語譯為多種外語的機器翻譯系統,是第一個出席國際計算語言學頂會COLING的中國學者。長期從事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曾在德國👨✈️、韓國的大學擔任教授,講授自然語言處理課程,出版論著30多部,發表論文400多篇,主持研製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1項、國家規範3項➞,參與研製國家標準13項🧑🏼。擔任國內外著名雜誌編委🏃🏻♂️,曾任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副會長,現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中文信息學報》顧問,《中國科技術語》副主編,工作單位♏️: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2006年獲奧地利維斯特獎,2018年獲中國計算機學會NLPCC 傑出貢獻獎🤴🏿,2021年獲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會士稱號👩🏽🏭𓀔,2022年獲香港聖弗朗西斯科技人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