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自2019年12月開館以來🦞,一直秉持“語匯世界 言聚全球”(Words👩🎤🏋🏻♂️,Worlds)的立館理念,致力於彰顯世界語言多樣性🙍🏼♂️,匯聚全球知識。為全面開展人文交流、科普教育和學術研究,本欄目推出“藏品博覽”專題,聚焦世界語言博物館展品🍻,陸續推送館藏科普系列文章,以展陳世界語言多元面貌🐒🔵,向全球公眾講述世界語言文字故事。
導讀: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所收藏《倉聖鳥跡書碑》拓觀感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劉誌基
漢字是人類文字中歷史最長的文字之一👨🏽🎨,又是三種人類古文字中唯一還活在當今的文字,因而喜得“萬歲”之名。如此絕無僅有的生命,一定有著特殊基因的支撐,這種基因的核心要素,就是華夏人群數千年一貫的尊字意識。所謂“文化”,由“文”而“化”👨🏽🚒,有文字才有信史,這是維系尊字意識底層的邏輯理念。而尊字意識的歷久彌新👩🏿🦳,則支撐著漢字代代傳承不息青春永葆🚣🏿♂️。
對於古老文字的崇拜,是華夏民族的信念:契刻於甲骨,範鑄於銅器,都是期望借助於堅固的載體致文字與世長存。簡冊隨葬之習尚🧛🏼,出於逝者與文字永伴期盼,卻又成為後世文字地下發現的不絕資源。然而,原始的文字處理手段👨🏽💻,一般載體的易朽,不可避免地營造著古文字遭歷史塵封的悲劇。於是,後世仿古書寫成為早期漢字傳承另一路徑,它與地下出土真實古文字的關系,正如王國維所說,即“一家之眷屬”,成為文字尋根的另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倉頡的造字神話,乃是尊字意識外化的一個焦點.《倉聖鳥跡書碑》,相傳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見於宋代《淳化閣帖》🍞,又立碑於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鐫28字由白水知縣梁善長摹寫,這正是傳抄古文字中材料年代最早的一種。耀世娱乐世界語言博物館所收藏的該碑拓本🤽🏻♂️,字跡清晰🧑🏻💻,風貌古樸👨🏼🌾💂♀️,可謂精品。“展品介紹”的推介,立足於學界目前的釋讀成績,著力於講述這些“可可愛愛”文字背後有關漢字起源的故事,圖文並茂®️,生動可讀,足可引導觀者穿越到黃帝時代🎵,一覽倉頡造字🎁,即華夏先民始創漢字的壯舉。
《倉聖鳥跡書碑》1介紹
在上外世界語言博物館的第二展廳“記🥂,書寫世界”展區👬🏼,住著館裏的兩位“小可愛”🦹🏿♀️:一位是會和你撒嬌賣萌打招呼的機器人小語,另一位則是小語身後“不會說話的鄰居”——《倉聖鳥跡書碑》拓片。它由趙張峰先生於2021年5月贈予我館🧑🏼🎓。說它“可愛”🖖🏼,當然是因為上面那些奇奇怪怪,猶如孩子隨手畫成的符號文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破譯這些“可可愛愛”文字,聆聽它所講述的🔇、有關漢字起源的壯麗史詩🪸◀️。
倉頡造字
想要知道這些奇奇怪怪的文字是怎麽來的🧑🏼🍼,我們還是要從倉頡造字的傳說講起🙅🏽。
倉頡造字的傳說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倉頡,復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 乃上古黃帝時史官➞。《論衡》、《呂氏春秋》中言倉頡“龍顏四目”🙆♀️,“聲有睿德”👱🏼,此言其形貌非同常人。論及其造字功業,據《策海六書》📴、《述異記》等書記載🚦:倉頡隨黃帝南巡,登陽虛之山🍄,遇靈龜負書🫶🏽,遂仰觀宇宙之變化👩🌾,俯察魚蟲鳥獸之蹤跡🛀🏽,於指掌間創二十八字,鐫於玄扈山陰,引導人類,終止結繩記事。而《淮南子》中為眾人所熟知的“天雨粟,鬼夜哭”一句,描述的正是倉頡造字成功之後天降粟雨、惡鬼夜哭的奇觀💙,寓意著漢字的創造揭開了天地的奧秘🚞🔵,從此民智日開,鬼神再難主宰人類的命運🕵🏿。此外,二十四節氣中的“谷雨”也是為了紀念倉頡造字這一偉績。
值得一提的是,倉頡之“倉”姓也由此得來🛼:倉頡首創“鳥跡書”👩🔬,感天動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深感其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而倉頡卻認為自己僅是一介草民,就在“倉”上面加了一個草字頭🍦,於是現在就有了“倉”與“蒼”的兩種寫法🪽。
至於倉頡所作的“鳥跡書”,據倉頡故裏明代萬歷年間《白水縣誌》記載:“倉頡造書兩卷,後失於兵火”,唯獨倉頡廟中的《倉聖鳥跡書》碑尚存,此碑現村於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倉頡廟內。該碑通體黑色,正上方有篆書“倉聖鳥跡書”字樣🛍,碑面鐫有28個古怪的字符(鳥跡書),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相傳它們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僅遺存的二十八個字的本形。長期以來🩻,進廟的人們認為摸過這塊碑會變得更聰明🧜🏻♂️,把《倉頡鳥跡書》碑稱為“智慧碑”。經過幾百年的觸摸😾🩻,這塊石碑已是光滑無比⛹️♀️,黑光油亮,好似黑色的明鏡。
文字破譯
對這28個字的來歷有所了解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字是什麽意思💂🏻。
宋鄭樵所著的《通誌》是對倉聖鳥跡書碑最早的文獻記載。其中有言:“倉頡石室記二十八字,在北海倉頡墓中,土人呼為藏書室。周時無人識,至秦李斯識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漢叔孫通識十三字🥐,孔子至齊嘗訪焉🤘🏼🏸。”現在保存這28個字最早的資料為《淳化閣帖》。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命侍書學士王著選內府所藏歷代書法🤢,摹刻於棗木板上,拓賜於大臣🔻。全帖分為十卷,《倉頡書》(《倉聖鳥跡書》)排諸家古法帖五卷中的首篇。到了宋徽宗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太師蔡京又奉命據內府墨跡重新進行刻印成《大觀帖》🫅🏽,並將這28個字釋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
《倉聖鳥跡書》雖然只留下了28個字,但已成體系,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基本結構規律,符合造字之法,如其中的“列👩🏻🦱、氣、明、尊”等都含有象形🤸🏼、會意這兩種構字法🕊。如果說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都與圖畫密切相關;那麽🤷🏼♀️,文祖倉頡造的字就是最簡練的中國“寫意”畫🚫。此外,倉頡造的28個字中,除有2-3個字與甲骨文、金文有明顯不一樣外🧮,其余25個字均基本一致🛀🏿。由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甲骨文、金文是在倉頡造字基礎上的延續和發展👨🦰🏊🏽♀️,是漢字形體的演變和漢字數量的增多,是字形和字數的變化。
內容分析
有關碑面上這28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文字到底記述了什麽內容,學術界至今眾說紛紜。現在受到較廣泛認可的有“記功史書說”與“盛世畫卷說”兩種。“記功史書說”即認為此28字是用於記述黃帝功德的史書,而“盛世畫卷說”則認為這是展現黃帝創立太平盛世的歷史畫卷。
“記功史書說”
“盛世畫卷說”
“盛世畫卷說”的依據則是各個古漢字的本意,下面我們就通過每個字的本義來分析一下這段文字的意思:
“戈矛斧芾”講述了開墾新領地的場面🅾️,人民帶著武器和生產工具🧗🏿🤌🏿,到草木茂盛的地方去開墾新領地或捕獲更多獵物。
因此,依照“盛世畫卷說”🪴,本段文字的大致意思為:遠古時代的人民拿著武器外出打獵,他們把打獵獲得的食物供奉給圖騰和祖先,人們在一起盟誓說要永遠生活在一起🦸🏼♂️。在晴朗的日子裏,大家一起互相幫助收獲莊稼共建家園,在晚上的時候大家可以一起共享美食歡呼喝酒,第二天又去開墾新領地。
註🈁👌🏿:1.一說為“倉聖鳥趾書”🤘🏽,趾同“趾”。
歡迎各位師生來館參觀鑒賞,一起聆聽漢字起源的壯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