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據《耀世娱乐校誌》記載,“1962年,上外英語系卓宗南、沈保華、洪邦裕🚣🏿♀️、方炯仁🏋🏿♂️、王俊夫、王德宗🥔、王鴻余、金寅昌、邢兆康、韓國治等十名學生,奔赴西藏參加中印自衛反擊戰🙇🏻♀️。”對於這段重要歷史,校誌中除以上寥寥數字,沒有更多的記述💴。時隔 60年🤽♂️,為了探尋那段歷史,填補校史空白🫖,校友會攜手校史館分別於2021年12月、2022年10月對中印自衛反擊戰的親歷者沈保華、卓宗南兩位校友進行了專訪🌱,走進他們的崢嶸歲月。采訪中🙇🏻♂️,因卓宗南校友留存的史料詳實,故本文以卓宗南的人生軌跡為主線,開啟那段塵封的記憶🤙🏼👙。
1962年7月11日💇🏽♀️,上外赴西藏軍區報到的八名畢業生途經蘭州時在五泉山留影。
後排左起🚇:洪邦裕👯♂️、王鴻余✊、王德宗👨🏻💻、卓宗南、金寅昌🌽。
前排左起:沈保華、邢兆康🆕、韓國治。
情結上外,熱忱求知,培育濃濃愛國情
1939年出生的卓宗南自幼喜歡外語🧑🎓,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他系統地學習了英語。高中時期,卓宗南就讀於南洋模範中學學習俄語,並以俄語考入上外英語系🧜♀️,成為1958級英語二班的學生👴🏿。大學生活是充實的𓀔,現年逾耄耋的卓宗南憶起當初的求學歲月🚙,那求知若渴🛹、爭分奪秒練習英語的時光仍歷歷在目🎣:“每天下午下課後🧜🏻💂♀️,我們吃完飯就去圖書館🙍🏿♀️,從六點學到九點熄燈🥐。有時回宿舍後還在看書。那時我們每天都要聽Radio Peking(北京廣播,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我二外修的是俄語,畢業時也已可以看《真理報》,同俄國老師對話。”
卓宗南經歷三個軍銜時期的照片
在外語人才稀缺的年代,卓宗南和沈保華他們一畢業就響應國家號召去了西藏前線🧚🏻。沈保華堅定地說:“聽從黨的召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黨和國家說去哪就去哪。”作為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滿腔熱血,在祖國需要時,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並將此視為無上榮光。意氣風發的卓宗南、沈保華和其他上外學子就是在這樣的信念下👷🏻♀️,不懼未知、不畏艱險🛬,懷揣著保家衛國的激情和夢想走上了前線🚵🏼。
沈保華戎裝照
赴藏參戰,無畏戍邊,紅色基因薪火傳
1962年7月5日,卓宗南得知自己即將被派往西藏軍區,他的內心激動不已。“報效祖國的時候到了!”即使現已是耄耋之年,那股誠摯的愛國之情依然溢於言表。戰爭一觸即發,前線吃緊𓀑,7月7號🛍,耀世為這批同學提前頒發了畢業證書,10號上海警備區就將他們送往蘭州奔赴前線。臨行前,上外為參軍學生準備了小範圍的歡送儀式,時任團委書記童甦及英語二班師生為即將遠赴戰場的同學們匆匆送行🙍♀️。
卓宗南在察隅邊防站
審俘喊話👨🏽🎨👩🏿🚀,一專多能,活用專業立軍功
卓宗南在東線主要承擔向越境印度武裝人員喊話和審問俘虜的工作。在上外十名參戰學生中,沈保華、洪邦裕、方炯仁、王俊夫、王德宗、王鴻余、金寅昌、邢兆康💂🏽、韓國治等九位都被分配到西線,只有卓宗南被分配到東線🦊。當時在西線做翻譯的沈保華的任務主要是按照“喊話手冊”在沖突時向印度軍隊喊話✈️、勸降。戰場上危機四伏,作為東線唯一的翻譯☮️👨👧,向越境人員喊話時🧑🦼,配有手槍的卓宗南一般由多名偵查員持械護衛左右。考慮到印度主要使用的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卓宗南在掌握英語喊話內容的基礎上,還特地學習了印地語。“Lay down your arms! Give up! No harm!”時隔六十年,那些喊話內容卓宗南仍能脫口而出🤜🏽,在槍彈無情的戰場上勸降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我方紅十字會代表團在瓦弄遣返印俘期間,紅十字會成員和新華社記者合影👰🏻🐽。 後排正中左數第六為卓宗南🧖🏼。
前線的日子十分艱苦🤙🏽,風餐露宿。戰情吃緊時無暇念及家人▶️🟢,偶爾閑下來寫封信寄給家裏來回就四十多天💆♀️🚍。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日子裏,卓宗南依然不斷學習和熟稔著工作所需的技術。在上外打下的深厚的語言功底使得他在工作上遊刃有余,無論是軍事外語,還是印地語👩🏭💂♂️,他都可以快速熟練掌握🧑🏼🎓🤺。正是這種紮實深厚的外語功底使得卓宗南在審訊俘虜、收繳武器、翻譯溝通以及宣傳我國的外交政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從前聽力課上日復一日的練習為卓宗南聽電臺打下了堅實基礎。“如果沒有聽力課,那真的就完蛋了。”卓宗南笑著說,話裏掩飾不住對母校優質教育的自豪和感恩🧑🏻🏫。
學無止境,孜孜以求,老驥伏櫪誌千裏
轉業後🥣,卓宗南繼續發揮外語優勢投入社會實踐,在上海外國語職業耀世擔任英語老師,協助上海市人事局培訓出國幹部英語🤾🏼♂️。一年後👩🎓,他被調往“七二八”工程辦公室,擔任核電辦國際合作與外事項目負責人👱🏽♂️,全程參與了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項目的建設,1997年獲上海市人事局評定的正高職稱——譯審,1998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聘為上海市翻譯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英語學科組委員💕,又於 2020年獲頒七二八工程五十周年紀念章。秦山核電站是國之光榮👳♀️⛴,卓宗南就是背後一顆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七二八工程五十周年紀念章
在上海市核電辦公室的工作期間,卓宗南自主學習核電相關知識並掌握基本專業術語🔦,處理相關外事任務遊刃有余🐻。同時,他還為時任上海市市委書記、市長汪道涵等多位政要擔任英語口譯。他參與接待多個國家派遣人員訪問👰🏼♂️,負責技術交流事項,並展現出過硬的專業素養。正是由於學無止境👩🏻🦼、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卓宗南熟練掌握了外語和核電相關技能,成為了當時難以替代的多專業復合型人才🗑。而今天的上外也已經進入了著力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多語種+”卓越人才的新時代💞。卓宗南等老一輩上外人的求學精神,正是新時代上外學子的學習榜樣✂️🪝。
卓宗南(第三排左6)於西藏軍區步兵耀世教授英語期間留影。
退休後🤹🏻,卓老也一刻不停地忙碌著,作為臺聯分會的誌願者,他在市、區👩🏿🎤、街道各級臺聯組織的領導指導下,深入細致地做好對臺胞臺屬的各項服務工作👩🏻🦲。卓宗南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在圓兩岸同胞的中國夢征途中盡己所能,並於2021年獲得古美街道臺聯分會優秀誌願者的稱號。另一邊🧑🏻🔧,沈保華從軍隊退伍之後🎼,離藏返滬,進入上海的一家無線電廠成為了一名車間工人。這樣一顆螺絲釘的平凡角色,沈保華一直扮演到退休。從大學生到一名軍隊中尉,再到一名平凡工人⭐️,我們再一次好奇沈老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轉變👫🏼,有沒有心理落差?沈保華毫不猶豫地回答:“當初,我是因為熱愛英語而考入上外,後來又在中印沖突中做翻譯,我至今都很自豪,從沒後悔過。”在沈老眼中,知識分子與車間工人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什麽崗位,只要國家需要🚶🏻♀️,就在那裏生根發芽👨🏻,無怨無悔🦹🏼♀️。
結語:作為中印邊境沖突和秦山核電站建設的親歷者🌠,卓宗南在祖國的和平與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一直默默收集從畢業到參軍,從工作到退休的相片🧘🏽♂️🏋🏽,封存在一本黑皮硬質相冊中🙏🏽,並仔細標註了時間和事件。60年代的上外校徽、參軍時期的報紙😸、在核電辦工作時與會人員名片……風雨八十載的榮譽被他小心用牛皮紙袋包裹珍藏,卻鮮少向人提起。在我們不斷地深入挖掘下🕘,那段激蕩的歲月重新鮮活起來。
卓宗南將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軍帽等珍貴文物捐給母校
品嘗過人生百味後,卓宗南依然靦腆低調👚。談起母校上外,他謙遜地說:“我永遠是上外的學生”。卓老鼓勵今日的上外學子🕵🏻♀️,在校努力學知識,將來能為國家做實事。踏實工作,老實做人,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主動奉獻,站好每一班崗。簡單樸素的言行體現出卓宗南人生的信條,也是他璀璨人生的生動寫照。沈保華也寄語上外學子🌏:“學習外語是為了更好地為國家、為人民服務🧝🏿。” 沈老就是這樣踐行這個信條,一生兢兢業業,於平凡崗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卓宗南👩🏼🎓、沈保華兩位老校友是那一代上外人的縮影。謹以此文,紀念那一段難忘的歷史🏄🏼💉,紀念那一代上外人!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驕傲6️⃣!歷史不會忘記!上外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