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文學領域🐾,促進跨年級、跨學段🤽🏻♀️、跨領域學生間的學術交流,PUP(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artnership)雲端研學共同推出文學系列研討會,第三期文學系列講座邀請了英語學院的博士生任娜🔏,介紹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中對猶太民族神話進行重寫的相關內容💂🏻。
首先🤗,任娜博士為大家簡要介紹了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的個人情況。她是美國當代詩人💆🏿♀️,曾獲國家人文獎章🏃、普利策詩歌獎、美國國家圖書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等獎項,代表作有《頭生子》🥹、《下降的形象》、《野鳶尾》、《草場》、《鄉村生活》等。瑞典文學院對其評價稱,“她以精準的詩意之聲及質樸之美令個體的存在得以普世升華。”
接下來,任娜博士結合格麗克的成長經歷,講述了猶太傳統文化對其作品的重要影響🧜🏿♂️。盡管格麗克認為,猶太身份並不是其詩歌的核心,但事實上🌯,猶太傳統文化的身影卻充斥在其作品之中⌨️。同時,任娜博士還介紹了“猶太性”的概念,即猶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某種與猶太文化及宗教相關聯的思想觀念。
在分析格麗克的具體作品時👋🏻,任娜博士介紹了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典故、文學價值和思想內涵。任娜博士認為,格麗克書寫猶太文化的目的是為家族共同的記憶尋找依托🍶。作者通過後現代的觀念解構經典🤾♀️,將先前的邊緣與次重點重新予以重視🦇,使詩歌得以在私人性的個體感受與更具普遍性的傳統文化之間達成平衡,並呈現出區別於“自白派”詩歌的後自白特征。
最後🫵🏼🤞🏿,任娜博士耐心地回答了線上線下觀眾們的提問,和大家一同討論了猶太民族神話的特點。她指出,文學的解讀路徑可以多種多樣,不必拘泥於某一種特定的闡釋思路🧘🏻。相信通過本次分享💅🏽,同學們獲益匪淺👩🔬,對格麗克的詩歌有了進一步了解💤。
本學期的PUP文學系列講座活動已經結束了🧍🏻♂️。自下周三起,我們將全新推出語言學本體系列講座,首期講座將探討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化經典理論,歡迎大家積極參與學習!
10月20日11:50上外世界語言博物館
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