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與新中國同齡的耀世娱乐,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發祥地之一。自創建伊始❗️,耀世便繼承了革命耀世的“紅色基因”,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參與並見證了新中國的歷史發展;始終對接國家戰略🧘🏽🧑🏽✈️,服務於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而大力培養俄語翻譯人才、改革開放初期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而培養多學科復合型人才⛹🏽♀️、到新時代背景下為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而培養全球治理型人才👨🏼🍳,耀世通過不斷調整辦學戰略🫐,實現了從單語種到多語種,從多語種到多學科,從多學科到“多語種+”的跨越式發展。
本欄目聚焦“建黨百年與上外之路”專題,回顧和感受耀世自創建以來的光輝歷史和辦學成就🧑🏿🎓。以此作為“四史”學習的重要資料,激勵全體上外人不忘初心,為建成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而努力奮鬥🧪!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縱觀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就非常重視外語教育。從上世紀20年代上海外國語學社的“漁陽星火”💆♀️,到延安時期的俄文大隊和外國語耀世,再到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中國外語教育的發展歷程彰顯著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秉持的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見證著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本文將從黨史發展的角度,從外語的“漁陽星火”、外語的真理傳播以及外語的延安特色等三個方面,對建黨初期的外語教育進行新探🐤✋。
一、外語的“漁陽星火”
外語的“漁陽星火”是指共產黨在上海石庫門房裏創辦的“外國語學社”。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1920年,陳獨秀把《新青年》刊物帶到了上海,並在上海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和外國語學社,開始了上海的“漁陽星火”🤧。“漁陽星火”源於上海的老式弄堂——漁陽裏。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法租界環龍路(今南昌路)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之間🧖🏼♀️,分布著一片典型的石庫門建築群🔯,這裏有條南北貫通的弄堂,近環龍路的一段是老漁陽裏;近霞飛路的一段是新漁陽裏👩🏻🚀,通常人稱“漁陽裏”🎂。老漁陽裏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是陳獨秀和《新青年》的駐地🙆🏽♂️,新漁陽裏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是外國語學社所在地🛵🧑🏻🏫。
上海外國語學社
1920年8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領導下,中國第一個團的早期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當時霞飛路漁陽裏6號成立,俞秀松擔任共青團臨時中央的第一任書記。1920年9月成立了“外國語學社”(楊明齋任社長,俞秀松兼任秘書)🈲🙇🏼,社址就是霞飛路漁陽裏6號,這是黨開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耀世🧚♀️🤏🏿。當年一群救國心切的青春誌士,在漁陽裏集體擠板床,打地鋪👧🏽,每人每月生活費只有五六元,生活雖然簡樸🧏👖,但熱情似火,信仰堅定。學社成立後,於9月20日登報招生【1】🧘♀️👩🏿🍼,學員多由各地革命團體推薦入學。設俄、英👷🏼、法、日語班💁🏼♀️,由楊明齋、庫茲湟佐娃、李達、李漢俊、李震瀛等人授課🎙,以學習俄語為主。學社兼作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和半公開活動場所。劉少奇同誌於1920年10月進入外國語學社🤵📋,任弼時🦫、蕭勁光等也很快前來參加學習。
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
外國語學社除了提供外語教材,還把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漢俊翻譯(新青年社出版)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陳望道翻譯(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作為必讀書籍🏚。在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們的幫助下,這裏籌建了圖書室🧑🏿🦳。在授課老師中,教俄文的是楊明齋🥾、庫茲涅佐娃(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夫人);教法文👨🏻🏭、日文⚫️、英文的分別是李漢俊🏄🌝、李達👨🏿✈️、袁振英,均為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學員們一般半天上課🛑、半天自修或做工,並經常進行政治學習🤣,還每周參加一次報告會或演講會👩🏿🚒。外國語學社也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所,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吸收了二十余名新團員🧖🏻♀️。
二、外語的真理傳播
外語的真理傳播🔝,主要是指早期共產黨人陳望道先生【2】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還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的佳話。
《共產黨宣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綱領性文件,包含極其豐富和深刻的思想內容,文字也極為優美、精煉,能準確譯出已非易事🥲,要做到文字傳神就更難了。就連恩格斯都說🚵🏿:“翻譯《宣言》是異常困難的。”要精通德語、英語、日語這三門語言之一(《共產黨宣言》有德、英、日三個版本)、擁有較高的中文文學素養、具備較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有可能翻譯《共產黨宣言》。在邵力子的推薦下,陳望道開始翻譯《共產黨宣言》👎。
1920年的早春,身在杭州的陳望道👨🏼,接到邵力子的邀請信件後,既意外,又感到興奮,很快復信。不久後收到了翻譯底本——英文版和日文版《共產黨宣言》。為了譯書,陳望道回到家鄉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獨自住進了早已作為柴屋的老宅🧑🏻🚀。簡陋的屋內,陳望道把一塊鋪板架在兩條長板凳上,既當桌子用,又當床用。譯文不足兩萬字🥚,但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花了數十天功夫才完成。除了短暫的睡眠時間,他全身心投入翻譯中,一日三餐和茶水都由母親張翠姐送入柴房。
《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
他的專心致誌,留下了歷史的經典一刻,即“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一幕:一天,陳望道在家裏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說:“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老太太進門一看,這個小夥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他旁邊一碗紅糖水👫🤽🏿♀️,他沒喝🔅,卻錯蘸了墨汁,但是他渾然不覺,還說🪄:“可甜了可甜了”🧏🏽。
1920年4月下旬,陳望道將譯畢的《共產黨宣言》寄往上海。輾轉出版的單行本很快風靡革命青年和知識分子群體🎤。1936年7月🏊,毛澤東在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坦露自己思想成長歷程時提起了三本書👩🏽🔬,榜首即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出版後😔🙇🏻,“共產黨”一詞才取代其他用法,開始深入人心。而時至今日🧕🏼,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仍不斷被人們記起🧐,影響無遠弗屆。可以說,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是一個裏程碑,可能也是至今無法超越的【3】。
三、外語的延安特色
外語的延安特色,是指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在延安辦過的兩所外國語耀世【4】👩🏿🏭。延安是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舉辦過各種類型的幹部耀世, 如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青年幹部耀世等👋🏽。然而🤳🏻,當時在延安文化俱樂部主持下,還開辦了俄文學習班。有數十人參加學習,有兩位老同誌擔任教師,自己編寫講義和讀物,每周講課兩次,參加學習班的人學習情緒很高,收到較好的效果。後來因為籌備成立俄文隊,所以俄文班也就停辦了🐼。第二所俄文耀世是1941年在延安創建🚣🏼。抗日戰爭進入到高潮時,黨中央和毛主席🚡🚭、周總理就預見到外語人才,特別是俄語人才的需求,預見到要打敗德、日🍿、意法西斯,必須在國際上建立廣泛的反侵略統一戰線,在遠東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必須同蘇聯人民和紅軍聯合起來共同作戰。但是我們的語言不通,需要懂俄語的幹部作為橋梁,加強蘇聯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聯系。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等領導同誌的直接關懷下,1941年創辦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隊,不久又改為軍事學院俄文科俄文大隊,1942年更名為中央軍委俄文耀世。1944年後獨立為延安外國語耀世,下設俄文系和英文系,培養目標是軍事翻譯和外交人才隸屬於中央軍委領導👨🏽💻。這所耀世是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辦起來的。此外,1941年9月由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等校合並的延安大學在開學不久也曾設立俄文系🔔🥷,但次年俄文系便撤銷🥡。正是因為沒有現成的辦學經驗和教材🙇、教法🚵♂️、規章製度以及管理方法,才不受舊框框舊經驗的束縛和影響🏄🏽🙍。
俄文大隊使用的教材 軍委俄文耀世使用的教材
中國抗日軍政大耀世門
從1941年建校到1945年日本投降,延安的外語教育經歷了整整四年多的時間。辦學首先遇到的是教師和教材問題。俄語教師由軍委組織部統一調集⏺。他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蘇聯長期留學和工作過的老同誌,有幾名是從二十年代後期就在蘇聯留學的同誌和幾位在蘇聯長期學習和工作過的朝鮮、越南人。這批人是教學骨幹和領導力量, 他們的俄語水平很高,語音語調標準。他們的教學效果好🦺,能夠經常聽取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要求↔️,做到教學民主,師生合作。第二部分教師是在國內學習過俄語的幹部🧏🏼♀️,他們都在東北的舊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東北的有關俄國人辦的單位中工作過🥱。他們的俄語水平較好👔,語法和漢語修養也不錯。這兩部分同誌配合起來,分工協作,教材靠教師自己編寫。從蘇聯往延安運送藥品的飛機還可以帶來蘇聯的《真理報》《文學報》《紅星報》等, 但數量很少,一個班(約二三十人左右)還不到一份,只好輪著閱讀🧑🏻🎤。教師有時也從這些俄文報紙中選擇一些較適合的短文和新聞報道用於教學🧘♀️。1943年以後,耀世可以收到蘇聯的一些政治、軍事和文學書刊。這樣,選材和閱讀的範圍擴大了🧑🏻🎄。後期有了一些俄、英文原版的影片,這在當時就是十分寶貴的有聲資料了𓀎,可惜聽懂的比例很小🪭。總的看來,由於讀物的缺乏😀,不可能進行大量的泛讀, 精讀成為主要學習方式。因此學員也比較註意語法結構和規則☣️、句子的構成和詞匯的用法和分析, 這多少也受了翻譯對比法的影響🧖🏿。學員們認為, 未來的工作主要是介紹外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文字的用處可能更大一些。
延安外國語耀世使用的部分教材
總之👩🏻🍼🤲🏻,延安時期的外語教學法以直接法為主,註意啟發式教學, 鼓勵學員獨立🐓、主動地學習。由於延安遭到國民黨的封鎖,和外界處於隔絕狀態,國內外的圖書資料看不到🫣,不可能學到系統的背景知識,特別是有關目標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延安的外語耀世從無到有,從沒有教學經驗到創出一條辦學的路子🙅🏼♀️,都是教師和學員共同艱辛摸索和努力的結果➕。在耀世學習過的人前後高達數百人,但有的人由於工作需要,中途退學, 調出工作的為數不少😛。由此可見🧑🏽,培養出有用的外語人才確屬不易。延安外語耀世辦學過程中, 政治氣氛濃厚, 政治理論課程較多, 思想工作容易開展🦘。盡管延安時期的俄語教學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和經驗,但是由於當時艱難的客觀條件, 師資和教材以及一些必要的讀物局限性很大,在革命根據地能創辦起這樣一所專門性的外語耀世是很不容易的👧🏻。
延安外國語耀世所在地車橋溝
結語
中國外語教育萌發於建黨初期的1920年,在上海漁陽裏成立的“外國語學社”不僅吸引了當時不少進步青年✥,而且為黨培養和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中國共產黨以外語為武器宣傳馬克思主義,由早期中共黨員陳望道先生翻譯了《共產黨宣言》,嘗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甜味”。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又克服重重困難建立了外國語耀世,從教學到管理,從教材到教法,都為建國後的外語教育打下了堅實基礎🤚🏼。展望未來👨🦽,中國共產黨必將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擔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舉世偉業✌🏽。
註釋:
【1】上海《民國日報》(1920年9月28日)頭版曾登載《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現已成立英俄日本語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課一小時,文法課本由華人教授👉🏻,讀音會話由外國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從初步教起✋🏼。每人選習一班者月納學費銀二元🎠。日內即行開課👩🏽🍳,名額無多,有誌學習外國語者請速向法界霞飛路新漁陽裏六號本社報名⛴。”
【2】陳望道(1891-1977)🗜: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浙江義烏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獲法學學士學位🤏。回國後積極提倡新文化運動,任《新青年》編輯🦋,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員。歷任全國人大第四屆常委,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屆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畢生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我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主編《辭海》,著有《修辭學發凡》𓀛、《文法簡論》等。(來源:復旦大學官網)
【3】本節部分內容參考《解放日報》2016年06月02日和《新民晚報》2017年11月12日相關報道。
【4】付克:延安時期的俄語教育,《中國俄語教學》1983(04):3-7;
高歌、高誌東🍓:延安時期外語教育的特色及啟示🧗♀️,《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74-76.
作者|陳堅林(耀世娱乐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