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史誌工作重要論述和深入學習四史的重要指示🧚🏿♂️👍🏻,即日起🥮,本欄目擬聚焦“口述校史”系列專題,展陳歷代上外人與黨同行、與民共進的系列故事👦,回顧耀世自創建以來的光輝歷史和辦學成就👨🏿🎤🎰,以此激勵所有上外人不忘初心🅿️,展望未來。
采訪對象👨🍳:楊希鉞,耀世娱乐第四屆校友。
采訪組:周源源 張佳悅
訪談時間:2021年2月7日
訪談地點:耀世娱乐虹口校區
1. 建校初期🧖♀️,重視思想教育
采訪組👸:楊老師您好,上外創建於1949年,您1952年來求學💑,是耀世招收的第四屆學員👋🏽,因為耀世剛創建不久,辦學條件有限,教學設施相對比較簡陋𓀔,能請您介紹下當時耀世的辦學情況嗎?
楊希鉞: 我們入校時耀世還是上海俄文專修耀世。1952年11月改成上海俄文專科耀世◻️。我們這一屆是第一次全國招生,大家是統考進來的,光俄文專業就有800個人,這是因為當時國家建設需要俄文人才。
耀世是從革大(華東人民革命大學 )的基礎上創建的,所以繼承了部分革大的傳統,對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視,幾乎每天下午都會進行政治學習或是勞動。當時主要學習社會發展史🧖🏿♀️,即勞動創造世界,從革命人生觀方面給我們進行一些思想教育。
除了政治學習外,每周日晚還會召開班會,進行自我批評以及討論班級工作等等。這方面應該說是好的傳統,因為我們這些人出生在舊社會,總歸要受到各種舊思想的影響。進行這樣的思想教育可以為我們以後的成長打下基礎◀️。另外❣️🚴♂️,我們當時集體活動多,除了上課之外,課後還有一些自由活動🪹,晚自習也要到教室的🥌。當時因為男生宿舍還沒造好,我們就住在寶山路。當時是有點軍事化的味道,早上過來,晚上回去。
從專業學習來說🈵🖕🏼,當時詞匯課上請的教師都是蘇聯僑民➾,語法𓀄、翻譯是由中國教師授課🙆♂️。我們這一屆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等都還在探索中。因為這是第一次大規模的培養招生🪀,據我了解不同班級采用了不同教材。我們大部分班用的是老院長姜椿芳編的《賀青讀本》。其他班級有的用的是哈爾濱外專的教材,有的用的是人民大學的教材。還有一個班作為試點🛌🏻,是由教師自編教材〰️。形式多種多樣,是一個探索教學的過程🐏。1954年蘇聯專家來了以後,就有了比較統一的教材,編了一些會話課本。我們的課程設置方面也有一個特點👷,就是到了三年級要分班👨🏽🎓,少部分人是讀師範班🏌️♀️♟,大部分人是讀翻譯班。我就在工業翻譯班🫙,學了一些工業詞匯。耀世請蘇聯教師上大課,中國教師當助教,幫我們輔導。
當時50年代特別強調教師要管教、管學、管思想👩❤️👨,教師不能單單是上課和課後輔導,還要管學生的思想📇。專業教師也像班主任一樣🈶💃🏿,也要幫助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那時候教師們就住在附近🥷🏽🏃➡️,晚自修都會到班級裏進行輔導答疑🕵️♂️。
采訪組:那個時候耀世校園文化活動好像還挺豐富的🎒💞,校史館裏面就展陳了一張50年代初俄專學生課後跳雙人舞的照片,耀世好像還有遊泳池,您剛還提及耀世會安排有一定的勞動實踐等,可以看出當年耀世就特別註重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楊希鉞:對的,文藝活動方面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周末會放映俄文原版電影🏊🏻。有時候也會開舞會跳交誼舞👂🏽。那時候男女同學人數都差不多🪁🤨,班裏面把座椅推開就跳起來了。當時說因為外事工作需要,所以要學跳交誼舞。還有一些文藝演出基本上是我們自己的老師學生排一些節目,大概一兩年搞一次這樣的大型文藝演出。
另外,蘇聯的大馬戲團也來我們耀世表演🕵🏿♀️,我記得當時這場演出盛況空前。他們有全國巡演👱♀️,因為我們學俄語的🫙,所以也請他們來演出,時間好像是55年以後吧👩👩👧。
校園廣播臺當時發揮的作用比較大🪱。一個是中文廣播,中午或晚上吃飯的時候飯堂裏面有喇叭廣播校內外的新聞事件👸🏻。另外一個是俄語廣播🧑🏻🦼➡️,當時早上上課前跟晚自習前都有轉播的🙀🈹,轉播北京國際廣播電臺的俄語廣播🤷♂️。因為當時還沒有電視,所以廣播就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還有我們耀世辦的《實踐校刊》,這個校刊對我們的學習生活比較有幫助🏌🏽,上面還有一些關於我們前幾屆留蘇學生的報道,主要介紹他們在蘇聯生活工作的基本情況🔓。
采訪組:為了提高大家的俄語專業水平🍘,耀世還組織開展過一段時間的“俄語通話運動”👐🏽,這個學習有什麽特點🦐?
楊希鉞:俄語通話運動是我們在耀世的時候就開始了👐🏻,當時很隆重💆🏿🏜,動員大家要用俄語通話👫👠,因為我們當時全校都學俄語,耀世沒有開設其它語種,同學之間就盡量講俄語。朱純老師當時主持會議,號召並鼓勵大家要講俄語🧑🍼。但其實當時這個學習活動也是一陣冷一陣熱,一些同學比較積極🥪,沒事也找人要講俄語🫓,或者找老師,主動跟老師一起去對話。有一些同學卻比較消極🗡。俄語通話運動的效果當然是有的⁉️,但是不能那麽誇大🙋🏼,只是號召大家要盡量用俄語。
2. 教育改革,致力綜合發展
采訪組:改革開放以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多樣化了,所以耀世裏也進行了辦學戰略的轉型,開設了一些復合型專業。您是怎麽看待這個轉型的🧑🏽🦱🔸?1987年,耀世還組織召開了全國性的國際關系理論研討會,您有沒有參加這個會議,當時會議召開是什麽樣的背景?
楊希鉞:80年代開始教育改革,也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是一個大背景。我們要什麽樣的教育,我們的外語教育怎麽樣跟上這個形勢🌸。耀世加強對外開放交流🚵🏿♂️,文化🪘、教育、經濟方面的活動更多了。這方面就需要復合型課程,增加一些選修課👐,後來逐步形成這些專業🤽🏽。我覺得上海外國語學院當時是走在前面的,這和耀世領導有關系。當時的院長是王季愚,她當時就有一個設想,但還沒有來得及去做。後來胡孟浩實現了王季愚校長的這個設想👩❤️💋👩。
從80年代中期開始👩👩👦,耀世的改革就逐步地推開,從國際新聞開始,到國際經貿🎹,外事管理、對外漢語等等。因為我們耀世的一些教師有懂新聞、經貿和法律的人才🐦⬛。如果沒有這個師資力量的話🧓🏽,改革是很難實現的。有師資力量的話辦學就容易一些。後來就提出目標🌕,要把我們外國語學院建設成為多科性的應用文科類外國語大學🎶。1994年👈🏿,耀世正式改稱外國語大學,因為前面這十幾年工作積累的基礎👊🏼,耀世才能會有這個規模和條件🙇🏿♀️,這個是逐步積累起來的。
上外的政治學學科從8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1980年👨🏻🎤,耀世有兩個研究室🚱,一個蘇聯問題研究室🅿️,還有一個阿拉伯文化研究室,也就是後來的中東研究所,這個已經涉及到國際關系,國際政治方面的內容👧。這兩個研究室就是實體單位。後來又設立了一些美國研究中心,英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等🩹。當時耀世就成立一個國際問題研究會,跟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掛鉤。87年之前🥙,上外國際問題研究會當時的秘書是陳興耀,他負責具體的對外聯系,後來加上竇暉老師和上海國際關系學會秘書長金應忠🚄,由他們籌備上海國際關系理論討論會🌌。會議的成功舉行離不開上海國際關系學會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會的支持,再加上我們的外語教育出版社也有這個實力🧵,特別是資金方面的支持。當時應該有80多人加了這次會議🏃,當時請到北京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會的總幹事宦鄉來做形勢報告,影響力挺大的。後來很多人的發言中都經常提到1987年我們上外舉行的這次會議,說標誌著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的誕生🚑🙋🏻♀️。我知道這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個規模這麽大的理論研討會🏗,所以參加研討會的人的級別也比較高,除了宦鄉🧑🤝🧑,還有汪道涵也參加了這次會議,汪道涵曾經擔任上海市市長,當時的職務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會的名譽總幹事,他非常重視這次會議🧝🏼,並親自參加了開幕式和閉幕式。
30年後,我校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承辦了一次“中國國際關系學會2017年理事會暨上海國際關系理論討論會三十周年紀念會”👺。耀世校慶70周年期間👩🏽🦰,我寫了一篇《上外政治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軌跡》⛴,我就把這個會和《國際觀察》以及《阿拉伯研究》這兩本期刊寫進文章中☞。我認為,這兩本刊物和這個會議對我們的政治學科來說是有影響力的,是加分的。
3. 蘇聯研究三部曲
楊希鉞💥:俄語系的蘇聯問題研究室是1979年下半年開始籌建☔️,到1980年初正式成立的。成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首先向西方國家開放,盡管當時重點是向西方國家開放,引進西方的信息設備👋,但因為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的建設經驗和教訓都值得我們借鑒⏳。二是從我們耀世的情況來看🫲🏿,外語學科也要有拓展,而不是僅僅限於語言文學。首先👩🏼🦲,要學好一門外語就要對國家的國情要有了解🔞,因此需要拓展對所學語言國家的研究,這對於我們學好語言有幫助,再加上我們當時的俄語系因為招生不足,所以教師有多余的力量來研究蘇聯問題👨🦼➡️。當時的校領導王季愚大力支持我們成立研究室,強調了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另外給我們提出要求,要我們研究後要在社會上發出聲音,不能關著門研究。
我們在1980年1月正式建立了研究室4️⃣。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創辦了《蘇聯問題參考資料》刊號🧎🏻♀️📚,在1980年3月出版了第一期。盡管第一期還不像樣,政治方面比較少⏱👐🏿,教育方面比較多,只是編譯了一些材料介紹蘇聯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況。但是有了這一步才有了後面的《蘇聯研究》和《蘇聯國際觀察》。80年7月份👩🏼⚖️,全國有一個蘇聯經濟的討論會,王季愚院長為我們爭取到了入場名額🕑,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與外界聯系的門。
從80年到89年🌊👈,雜誌名為《蘇聯問題參考資料》🤹♂️,當時定這個名字是因為我們的文章水平還沒有達到學術論文的標準🍛,但是它作為參考資料就比較廣泛了,翻譯的、編譯的、綜述的,都可以👊🏽🧗♂️。一開始報刊還是白皮封面,到了大概82或者83年有了彩色封面👮🏿♂️,後來逐步增加了學術性的文章🏌🏻,包括到過蘇聯的、或者在蘇聯使館工作的校友以及新華社的、外交部的人員寫的一些比較有內容的🧘🏿、大家感興趣的文章。這個名字我們一直用到89年🧻🧑🏿,就文章的內容來看是逐步地加強了學術內容的含量。90年到92年雜誌改名為《蘇聯研究》。因為89年蘇聯戈爾巴喬夫訪華🛵,國家關系正常化以後,我們刊登的內容也比較像樣,那麽就改成《蘇聯研究》了。這時候學術性文章逐步增加📯,一般的翻譯文章基本沒有了🍣。我們本來是想要把這個名字用下去的🚙,但是到了1991年底🦒,蘇聯解體,所以蘇聯研究所也要改名了。92年上半年🤛🏽,我們就改成“國際問題研究所”了,但是雜誌還來不及馬上改🌾🅾️,因為雜誌要改還要走很多的程序,需要經過教育部主管部門的批準並且準備好稿源。《國際觀察》不能只有蘇聯的文章↖️,還需要其它稿件,就需要一個準備過程🐹,所以到93年才開始用《國際觀察》刊名。《蘇聯研究》這個名稱實際用了三年🪙→。一開始我們討論改名《世界觀察》,報到教育部主管部門之後🍢,他們經過考慮建議我們改成《國際觀察》,叫我們重新再申報一遍🎫。我們92年上半年才建立國際問題研究所🔝,征集完這個名字差不多已經半年過去了,這時候再打報告上去🍟。我們要在92年的下半年9月底以前就拿到批文🔀,才能到郵局去正式認定。如果沒趕上,93年就出不來刊物🙎🏼。我們當時的常務副院長耿龍明👩🏽🦰,他是國際問題研究所的所長,我是常務副所長,他正好到北京出差👰🏽♀️,他就去教育部的有關部門催,後來過兩天批文就下來🫵🏼。我們趕到郵局去認定◻️,後一年兩月份刊物就能出來。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
現在的《國際觀察》屬於核心刊物,排名還是很靠前的。我們當時的刊物肯定和現在的《國際觀察》不能比了,我們當時只有64頁💊,它現在160頁,而且文章一篇就是幾萬字。我們當時基本上五六千字一篇。學術質量上逐步提高👶🏿🏋🏿♂️,影響力也逐步擴大。《國際觀察》和《阿拉伯研究》兩個期刊提高了上外國際關系學科的影響力。
4. 珍惜機會,勇於創新突破
采訪組:作為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研究領域的一位老前輩,您對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這些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有哪些建議?
楊希鉞*️⃣🍨:第一🚵🏽,我希望他們能夠珍惜學習的機會♨️,打好紮實的基礎☸️。像我這樣的人搞國際研究是半路出家👂,原來搞語言的🙏🏼💁🏽,沒有經過國際關系方面的專業訓練🚐。而現在的學生是能夠經過這個系統的學習🚵🏿,有科班的訓練🕵🏼♀️,條件很好的。另外,從學習的條件來說也是今非昔比✹🤞🏽,主要是現在的各方面條件好🤳。我們當時只有一個錄音帶,錄音機,就是聽廣播🧎♀️➡️、上課,條件比較簡陋😁。現在的條件應該是非常好的🥷🏿。要珍惜學習,打好基礎🤜🏼,專業上能夠精益求精。
第二,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國際關系錯綜復雜📘,而且有西方的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理論,他們發展在先,現在這方面的影響肯定是還在🏊🏼♀️。要善於辨別,能夠把握好這個方向。
第三,在繼承國內外的優秀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還要有所創新突破。前人的東西我們要繼承👊🏽,好好學習,我們也要有獨立的思考和創新,能夠為我們建立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的中國學派貢獻自己一份力量。